俗話說“保飯碗、保口糧,先要保大米。”民以食為天,稻谷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可以說是事關國民健康福祉的大事。然而在稻米加工和消費方面存在很大誤區,其中在加工方面,稻米碾磨技術創新升級,既避免過度加工導致稻米浪費,達到節糧減損的目的,又留住了營養物質,增進稻米風味口感。
稻谷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日前,根據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稻米等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稻谷產量已多年穩定在2億噸以上,為稻米市場供應充足,市場保持基本穩定夯實了基礎。然而,今年受到特殊事件的影響,加上災害性天氣頻發,糧價動蕩加劇,稻米等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不僅如此,當前國人在稻米加工和消費認知方面存在很大誤區。一方面,長期以來中國稻米加工企業過度加工現象普遍。稻米過度加工導致糧食浪費、營養流失、稻米口感較差,據說,每年過度加工損失糧食150億斤。另一方面,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有光澤、品相好的“精米、白面”營養高,品質好,更傾向于選購“白、亮、透”的稻米等糧食。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大米企業盲目追求高等級的精白度,多以雙拋光工藝生產,但在經歷多次拋光加工成為色澤晶亮的精米后,稻米營養成分損失嚴重,每次拋光都會增加一次對稻米的損耗,減少了出米率,造成稻米浪費,同時還會因為破壞亞糊粉層造成口感品質下降。有行業人士稱,國內稻米企業糙米出米率平均比日本同行減少1.5%-2%。
日前,中國糧油學會糧油營養分會發布的《稻米營養減損加工與美味白皮書》中提到,過度碾磨和加工既減少了出米率,造成稻米浪費,又會使大米風味物質損失,影響口感,建議適當減少大米的加工精度。
業內人士稱,在“節糧減損、反對浪費”長期推進的大背景下,相關企業勢必要摒棄稻米過度碾磨和加工,加快技術、工藝改良升級勢在必行。
筆者獲悉,中糧糧谷日前對外發布了9%黃金碾磨技術。相較于當前稻米加工行業以追求“精、細、白”為主的主流加工方式,該技術采用“保留大米原生美味層”的稻谷加工工藝,只碾磨原米的9%,不但避免了稻米過度碾磨和加工,減少稻米損耗,而且充分保留了集中在大米皮層、糊粉層和亞糊粉層的維生素、α生育酚和礦質元素等營養物質,并增進稻米風味口感。
再如,安徽一企業車間新引進“智慧型糧食分層磨削裝置”,即“第三代
碾米機”。據說,該機采用大米分層柔性智能碾米技術,提高了效率和出米率,預計每噸大米加工增效150-300元,同時還一站式解決了稻米加工行業長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溫的“三高”痛點,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節糧減損的目的。
當前,全社會都在積極參與“節糧減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整治糧食浪費之中。而糧食從業者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推進稻米等糧食減損加工,減少過度加工,并通過碾米工藝、技術優化升級,既促進稻谷等糧食節糧減損,又適應中國大米產品多樣化、營養化、健康化發展趨勢,切實承擔起確保糧食安全,滿足人民對食物營養美味需求的使命。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