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付敖蕾
方便快捷、品類豐富、冷鏈物流完善等優勢,讓預制菜近年來受到不少連鎖餐飲和中小餐館的青睞。而隨著“預制菜進校園”“餐廳供應預制菜”等話題引起廣泛關注,公眾對預制菜安全性、風味性的憂慮蔓延開來。事實上,預制菜不是新生事物。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規模已達4248.1億元,同比增長13.4%。同時,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讓處在“三熱一冷(政府熱、資本熱、企業熱、市場冷)”現狀下的預制菜產業仍然保持穩步增長。
我國多地發揮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資源與大規模人口消費需求等優勢,搶抓預制菜產業賽道新機遇,發布預制菜產業專項支持新政策,預制菜產業基地數量日益增多。日前,在由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2023食品預制化(預制菜)產業基地生態大會上,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3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一批預制菜產業基地代表解碼典型經驗,助力預制菜產業基地有序建設,推進我國食品工業新型工業化發展。
千萬元級融資項目眾多
助推產業加速發展
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蘇波表示,預制菜產業鏈覆蓋農產品原料供給、食品加工、物流倉儲、商貿流通及餐飲服務等多個環節,具備典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特征,正在成為推進我國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食品工業增長新動能的重要著力點。
對于預制菜產業給農業帶來的積極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表示,預制菜實現了原料商品化、標簽化和品牌化。同時,食品預制化能夠減少農產品損耗,通過集約化處理,每年至少可減少15%的餐廚垃圾,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重要途徑。
報告指出,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持續提升,為預制菜產業提供了充足的保障。2017—2022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由2250億元增長至491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6.9%。冷鏈物流技術的提升降低了預制菜的運輸成本,保障了預制菜品的新鮮度,擴大了預制菜銷售半徑。
在冷鏈物流技術持續升級、預制菜相關政策引導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中國預制菜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22年產業規模達到4248.1億元,同比增長13.4%。預制菜產業逐步發展為食品行業中的熱門賽道,截至2022年底,預制菜相關注冊企業數量為7.6萬家,較2021年新增3470家,增速為4.7%。隨著熱度的持續提升,更多的資本注入預制菜領域,且融資項目金額以千萬元級居多,助推了預制菜產業加速發展。
“當前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已突破10萬億元,是國民經濟中極具潛力的新增長點。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以預制菜為重點的食品預制化將成為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今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000億元,而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食品保鮮與冷鏈物流技術的逐步發展,預計產業規模將在‘十五五’期間突破萬億元。”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喬標說。
預制菜產業基地數量增多
西部地區領跑全國
隨著預制菜“越炒越熱”,目前全國有超過20%的縣市區在推進食品預制化產業發展,預制菜產業基地數量日益增多。
依據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此次大會發布了“2023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名單。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介紹,從區域分布來看,西部地區以36%的占比領跑全國,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占比分別為31%、30%和3%。從產值方面來看,超過百億元的基地共計17家,其中山東、福建、重慶分布數量位列前三,分別為5家、4家和2家;廣東、四川、湖北、河南各產值區間段的基地數量分布較為平均。
重慶市梁平區在“2023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名單中排名第一,預制菜是該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發展成績亮眼。目前梁平區擁有預制菜產業鏈企業318家,園區集中度達79%,預制菜基地企業集聚化程度高。梁平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孟文表示,去年5月,梁平區提出打造“中國西部預制菜之都”,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標準體系逐步成型、產業集聚力形成新優勢、品牌影響力邁上新臺階……梁平區將持續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力爭到2025年實現預制菜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到2030年初步形成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從發展模式來看,特色食品驅動、農業稟賦驅動、終端消費驅動與貼牌加工驅動四大模式,成為基地結合區域特點,鏈接產品、技術與服務資源的重要著力點。”余德彪說,預制菜產業基地應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選擇利于提升規模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差異化發展。如通過挖掘地方特色小吃,以預制菜的形式保持食材新鮮,還原地道口味,并輔以品牌推廣,讓土特產成為當地的亮麗名片。
預制菜產業基地發展日新月異,報告中也指出了基地面臨的一些問題。一是很多基地尚未引進或很難引進規模龐大的龍頭企業,無法形成對當地預制菜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二是由于三產融合的屬性,多行業企業共同角逐預制菜賽道,使得基地內參與預制菜競爭的企業分布較散,難以形成合力去提升議價能力。三是基地內產業鏈銜接程度不深,很多基地冷鏈物流水平較為低下,無法高效地處理跨地區訂單,也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運作,會導致上中下游企業群協同作用差,運營成本陡增。四是基地預制菜品牌創新力度不大,部分基地尚未意識到創新特色品牌。
“目前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建設在加速推進時仍存在一定短板,如何擴大產業規模、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創新能力及推進低碳化與數智化進程,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及躍升。”余德彪說。
堅持風味健康雙導向
呼喚出臺國家標準
根據報告,百強基地中執行預制菜相關標準數量為5項及以上的基地數量為7個,執行2—5項的基地數量為10個,執行1項及以下基地數量為83個,多數基地缺少行業統一標準。
中國食藥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新望指出,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缺失,也使得預制菜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和消費者缺乏共識,出現社會層面的偏見與誤解。
“預制菜進校園”“餐廳供應預制菜”等話題頻上熱搜,很多網友多持負面態度,這表明預制菜產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產品標準仍需進一步完善。
對于預制菜在C端遇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提出,政府要指導、引導、培育、扶持預制菜產業。企業要不求更多,但求更好,用心做好預制菜。社會各界要為預制菜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促進預制菜產業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他同時強調,預制菜未來的發展方向即風味、健康雙導向,風味是預制菜的核心競爭力,更有益健康是預制菜的重要競爭優勢。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預制食品分會主任李玉中表示,預制菜企業要對預制食品不同的烹飪方法和儲運條件進行研究,科學制定營養健康、食品安全方面的指標。“比如如何制定保質期和最佳食用期、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營養,預制食品還需加強此類基礎研究工作。”
報告中介紹,氣調包裝技術能夠連續自動完成抽真空、自動混合保鮮氣體、充氣、封口等環節,同時包裝效率與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覆膜鐵包裝可有效的在零添加
防腐劑的情況下,將食品的保質期延長至一年,同時其金屬材料的環保性能、熱傳導性、隔光性、密閉性及特殊環境的適應性等優勢也為保障食品安全帶來積極作用。
隨著食品包裝領域創新發展,預制菜產品安全及品質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與會專家呼吁,加快出臺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促進預制菜產業健康規范發展。
原標題:
預制菜成食品行業熱門賽道
產值超百億元基地已有17家,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000億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