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新成果在產業中的轉化應用,增加產業各環節間的溝通與協作,促進全國梨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由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國家梨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睢寧縣人民政府、“一帶一路”國際梨產業科技創新院、全國梨產業協作組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國梨產業發展學術交流暨第二屆‘中華好梨’品鑒推介活動”近日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舉辦。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唐明珍,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助理王源超,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園藝處處長周澤宇,睢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楊遠朝,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紹鈴致辭。專家學者、管理人員、技術骨干、企業代表、種植大戶等370多人匯聚一堂,品鑒中華好梨,共商梨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大計。
活動中,周澤宇等17人以《我國水果產業發展思考》《果樹產業現狀與綠色發展方向》等為題作了精彩的交流報告。報告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宏觀的產業現狀及發展戰略介紹,又有植保、土肥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報告和發展趨勢研判,也有經營管理的先進經驗交流和經典案例分析,豐富了知識、拓展了思路,引領了梨產業發展,對今后開展梨科學研究、生產和經營等都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張紹鈴就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的主要技術成果作了推介。他表示,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自2008年建設運行以來,在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利用、新品種選育、現代栽培模式與輕簡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果園機械化及采后保鮮與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國梨的科技及產業化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但是,要進一步推動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裝備等在產業中的轉化應用,以及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光靠體系專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搭建廣闊的產業技術交流與協作平臺,聯合國家梨體系外的農業管理、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生產經營等人員開展全鏈條的交流協作,是推進體系成果產業化、推動我國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和必然選擇,也是本次活動的初衷之一。
同期舉行的第二屆“中華好梨”品鑒推介活動,共收到全國171個單位提交的385份樣品,共涉及113個品種。評審組由來自21個單位的34位專家組成,根據評審標準,外觀品質包括果實大小、果皮色澤、果面光潔度、果形、整齊度等指標,共占40分;內在品質包括肉質細脆及化渣情況、糖酸及香氣等指標,共占60分。最后評選出 “中華好梨”39個,金獎77個,銀獎112個,優秀組織獎20個。
據了解,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成立以來,已舉辦過10多次大規模的學術交流活動,而這次是規模最大、參與人員覆蓋面最廣、人數最多的一次線下活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探討,將有力地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的緊密銜接,加強各單位間的交流協作、相互借鑒和共同提高,推動梨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
(許天穎 謝智華)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