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漯河專場新聞發布會召開,重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漯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食品產業創造了漯河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0%、營收的60%、稅收的70%、利潤的80%,漯河食品產業先后跨越營收1000億元、2000億元臺階,成為河南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
進入新發展階段,漯河在打造食品產業生態方面有哪些經驗做法值得分享借鑒?未來漯河食品產業的發展有何打算?發布會上,漯河市委書記劉尚進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堅持集群發展延伸產業鏈
以“食品+”的理念梳理食品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找準厚植優勢的重點、需要補齊的弱項、急需填補的缺項,著力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造紙和金屬加工、鹽化工、生物醫藥、現代物流、寵物經濟、數字產業、研發創新、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檢驗檢測、電子商務、博覽會展、文化旅游、美食體驗等多領域、多產業、多業態,持續強鏈條、育集群、建體系。
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8個特色產業細分領域,以20個專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頭部企業創建高水平園區為示范,開展引鏈建鏈育鏈強鏈行動,打造細分領域百億級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今年以來,雙匯預制食品產業園、正大300萬蛋雞全產業鏈項目、金大地60萬噸食品級醫藥級注射級小蘇打和20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碳、2萬噸食品級干冰、微康生物1300噸益生菌、中大生物5000噸D-阿洛酮糖、中科新材50萬噸可降解塑料等一批重大產業鏈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堅持創新賦能提升價值鏈
堅持創新引領,圍繞搶占食品產業鏈中高端打造研發平臺、創設質量標準、開展檢驗檢測。
打造高層次創新平臺,漯河主動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面向全省萬億級食品產業需求,舉全市之力建設的中原食品實驗室已于9月22日正式掛牌運行,由中國工程院任發政院士任實驗室主任,10名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組建12支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科創團隊,可以預見中原食品實驗室將成為全省全國食品產業創新的發動機。
漯河建成的全國首家中國食品云,成為中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型二級節點和工信部星火·鏈網骨干節點城市,今年將全力實現“千企上云、千億交易”的“雙千”目標。
在全國首家設立市長標準獎,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開展食品行業標準合作,指導企業制定嚴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1378項,一批領軍企業牽頭制定出臺多項國家標準、團體標準,比如雙匯集團、中大恒源分別參與制定修訂國家食品安全標準27項、12項,形成了具有食品產業特色的“漯河標準”,漯河以標準化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做法受到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的表彰。
強化檢驗檢測服務,整合市域內國家級、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武漢大學合作共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
堅持融合發展打造供應鏈
著重提升源頭供應質量,推進主食產業化,提高供給效率,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組織食品企業、面粉企業、糧食倉儲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農科院和育種專家等五個層級的深度合作,形成了五級訂單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農產品對食品工業的適配性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農業農民深度融入全市食品產業生態,漯河成為全國唯一的主食產業化工程示范市。
利用冷鏈物流與食品產業的天然契合性,加強供應鏈基礎能力建設,這幾年,漯河9家企業先后上榜全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也成為全省唯一的“中國快遞示范城市”。
漯河食品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了產業之間鏈鏈相通、要素之間環環相扣、利益共同體相互賦能、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尤其實是在這兩年疫情特殊時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和立體檢驗,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