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外賣餐飲市場規模的擴大,包括廚余垃圾在內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在餐飲門店餐食制作過程中產生的食物殘渣和廢棄油脂等廚余垃圾,其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處理方法愈顯重要。近日,深圳市綠色產業促進會提出并起草了《城市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技術規程》等團體標準,這對于引導和規范城市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提高就地資源化處理技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國內生活垃圾產生量增至23560.2萬噸,預計2021年我國生活垃圾產量27097.2萬噸。而和其他國家相比,生活垃圾中的廚余垃圾是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非常大組成部分,有食物垃圾、紙張、金屬、骨頭、油脂等,占比達到了59%。隨著城市餐飲行業的迅猛發展,人們飲食的豐富化,未來廚余垃圾的占比會更多。
就目前來看,我國包括廚余垃圾在內的處理垃圾的方式多以填埋為主。而作為占比較大的廚余垃圾,其中食物部分占70%-90%,含水率占70%以上,含油率1%-5%,粗蛋白約占干物質量的15%,有機質占干物質含量的80%以上。顯然,這些廚余垃圾的主要特點是有機物含量豐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爛,如若處理不當,很容易滋長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如果直接填埋,在填埋的過程中還會產生臭味及甲烷或產生滲濾液污染地下水。
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方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逐步推廣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備建設,力爭樹立節能新標桿,引導綠色新風尚。據了解,六枝特區在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綜合利用方面不斷發力,從焚燒生活垃圾并網發電,到餐廚廢棄物處置項目正式投入試運行,將生活、餐廚垃圾逐漸轉化為綠色電能。
再如,貴溪市塘灣鎮大力推廣的生態處理廚余垃圾模式形成閉環,廚余垃圾變成高蛋白飼料,利用黑水虻對廚余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可循環處理模式,將廚余垃圾“吃干榨凈”,實現了廚余垃圾“變廢為寶”的資源化可循環利用,走出了一條垃圾分類處理與農村生態產業發展結合的新路子。
不過,目前廚余垃圾處理中還面臨的痛點及問題,比如回收難,回收成本高;管理模式和現行政策不完善;處理中心建設成本高,難于普及;缺乏用于清潔和處理的輔助設備;資源化程度低,效益不到位,生產無優勢等。對此,深圳市綠色產業促進會提出并起草了《城市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技術規程》等四項團體標準,現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
隨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從試點到全面推廣,廚余垃圾分出量大幅增長,后端產能配置成為剛需,這對廚余垃圾末端處理能力提升的需求將更迫切,凸顯了推進公共機構廚余垃圾就地化處理的緊迫性。而城市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技術規程的制定和實施,對指導和約束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中的各個環節及具體操作,特別是深圳市,對城市廚余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