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其發展程度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發展智能制造對于鞏固實體經濟根基、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提出了“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市場主導、堅持融合發展、堅持安全可控、堅持系統推進”五個基本原則。提出了2025年“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基礎支撐更加堅實”三項具體目標,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規劃》將“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作為重點任務。通過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推進新型創新網絡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創新,打好關鍵核心和系統集成技術攻堅戰,構建完善創新網絡,持續提升創新效能。聚焦企業、行業、區域轉型升級需要,圍繞車間、工廠、供應鏈構建智能制造系統,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拓展智能制造行業應用、促進區域智能制造發展。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加快發展裝備、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新興產業,加速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引領帶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聚力研發工業軟件產品、著力打造系統解決方案。深入推進標準化工作、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強安全保障、強化人才培養,著力構建完備可靠、先進適用、安全自主的支撐體系。
為確保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規劃》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強化統籌協調。加強部門協同,統籌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開展技術攻關、裝備創新、示范應用、標準化、人才培養等。加強央地協作,鼓勵地方出臺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各類社會資源聚集,形成系統推進工作格局。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加強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支持。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支持政策。鼓勵國家相關產業基金、社會資本加大對智能制造的投資力度。三、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鼓勵行業組織、地方政府、產業園區、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建設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標準試驗驗證平臺和現有服務機構提升檢驗檢測、咨詢診斷、計量測試、安全評估、培訓推廣等服務能力。四、深化開放合作。加強與相關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的交流,開展智能制造技術、標準、人才等合作。鼓勵跨國公司、國外科研機構等在華建設智能制造研發中心、示范工廠、培訓中心等。
相關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協同推動規劃的貫徹落實。有關部門、各地方、相關行業組織要加強智能制造經驗模式總結和宣傳推廣。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