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你會選擇怎么吃?煎、煮、鹵、炸,或是直接選擇生食蛋拌飯、做蘸料?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不難看到當下雞蛋行業也在以更多元的品類為人們帶來多樣化選擇空間。在生食蛋以新品形態介入我國雞蛋市場的過程中,產品標準與生產質量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殺菌工藝等加持與相關團體標準的出爐成為“墊腳石”。
進入信息化時代,資訊的快速傳播使人們能夠輕松獲取跨時空、跨地域的全球各地信息,文化差異的壁壘或許也在逐漸打破。比如在吃的方面,對于國人而言雞蛋一類食品就是要熟制后食用,但在日韓等國家常可見一種“無菌蛋”,即是可生食雞蛋,在吃壽喜鍋時其可直接作為蘸料,在吃飯、吃面等等場景中則可直接將生雞蛋打入一起混合食用,食材香嫩、雞蛋鮮香成為不斷被提及的關鍵詞,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人們對雞蛋“另類”吃法的印象。
那么,在國外盛行的可生食雞蛋在我國發展如何呢?雖說可直接食用的鮮食雞蛋在我國部分地方較早已經有出現,但范圍、規模相對較小,品類發展并不算起眼。在近年來的發展中,可生食雞蛋一開始可以說是作為嘗鮮新品出現在國內吃播中露臉,后來隨著這一食物的市場認知度、接受度提高以及蛋品消費升級,我國可生食雞蛋市場才逐步打開,近年來這一新品類也憑借在高端雞蛋市場份額占比近一半的成績成為蛋品消費中的重要經濟新增點,還誕生了以黃天鵝為代表的可生食雞蛋品牌。
但在新品類快速搶占市場中,可生食雞蛋教育的普及其實還是處于“發展中”,對于該品類是否能夠確保質量安全或雞蛋生吃是否營養的討論一直未停止,尤其是前者作為食品消費的基礎性門檻,成為焦點。有一種聲音認為國內尚未形成明確的國家標準,食品質量安全大有由生產企業說了算的可能,還有一種聲音則認為可生食雞蛋的質量把關涉及到蛋雞養殖到雞蛋加工的方方面面,如何落實也是難題。
確實,貼上“可生食”標簽后的雞蛋在品質上有著更高的要求,沙門氏菌、菌落總數、大腸桿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鉛等指標均需達到相應指標,才能滿足直接入口條件。在我國可生食雞蛋市場逐漸打開的背景下,今年十月由黃天鵝主導發起、由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盒馬等共同參與制定的《可生食雞蛋》團體標準正式發布。據悉,該標準對蛋雞養殖、雞蛋生產、污染物檢測指標等各環節鏈條進行嚴格規范,在關乎可生食雞蛋食品安全的沙門氏菌把控上形成了大量把關標準,將對行業長期發展帶來利好。
除此之外,在消費者更加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當下,我國可生食雞蛋產業發展既然以高端化為核心,筑牢食安防線更要嚴謹。筆者注意到,國內品牌在可生食雞蛋生產中就從蛋雞選苗、養殖、喂養、雞蛋清洗殺菌全鏈條環節切入,降低感染沙門菌風險。而且在加工環節,清洗、紫外線殺菌或巴氏殺菌、上蠟、包裝等工序的嚴格進行,既將確保蛋品清潔,也將消除可能存在的大多數致病菌,提升雞蛋質量安全水平,同時入局蛋企也要持續重視加工環節的規范性,拿好質量安全這張“牌”。
當然,業內如今關于可生食雞蛋生食是否健康營養的爭論還在繼續,總體來看一些專家相對認可可生食雞蛋僅僅象征著蛋品品質更高,雞蛋還是需要加工后食用更好。面向我國長期以來的飲食習慣,當下可生食雞蛋品牌在宣傳中也更加側重展現蛋品簡單加熱后的熟制吃法。所以消費者也要根據自身習慣等等進行考量選擇此類雞蛋。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