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五大畜牧區之一,奶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等優勢。自我國實施奶業振興戰略以來,內蒙古奶業立足資源稟賦,在國家政策扶持、市場導向驅動下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奶牛存欄量逐步恢復、牛奶產量連年增長。近年來內蒙古還加大對奶業振興的專項資金投入,奶制品加工業改造提升工作不斷推進,生產線機械化、自動化的升級將推動產業改新顏、換新貌。
奶業是人民全面健康的支撐和重要保障,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隨著我國加快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以內蒙古為代表的乳制品主要產區步入發展“快車道”。近年來,內蒙古先后出臺《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關于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推動全區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指明奶業發展中強鏈、補鏈的主要方向與措施,并明確到力爭到2022年,奶畜存欄和奶類產量分別達到215萬頭只、72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100億元的發展目標。
僅從近年來內蒙古奶業養殖端、加工端的變化,也能看到實施奶業振興后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正在路上。一是基于數字化信息技術,智慧養殖牧場的搭建推動內蒙古奶業高質量發展。在呼和浩特一牧場,TMR飼喂
監控系統、發情監測系統、電子識別系統、環境監測系統、機械化擠奶設施等應用于奶牛養殖中,奶牛伴著舒緩的音樂過上吃得好、住得好的日子,生鮮乳產量與品質得以不斷提升。二是隨著乳制品加工產業集群加速搭建起來,內蒙古奶業走出大中小型乳制品企業協同發展與民族奶制品產業特色化發展雙線并行的道路,奶業整體進一步邁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
尤為一提的是,除了蒙牛、伊利兩大龍頭乳企外,內蒙古乳業發展中仍以中小乳企及與民族奶食品生產加工作坊為主,進一步推動奶業優化升級離不開加大資金投入的支持。據悉,近三年來內蒙古通過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引入社會資本資金,先后投入158億元左右為奶業上中游產業注入動能。其中,針對民族奶食品生產加工作坊一類主體,當地還將通過每個平均提供50萬元的補貼,支持生產加工環境、設施等方面的標準化提升改造。
筆者也注意到,今年來內蒙古先后啟動鑲黃旗2020年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項目、鑲黃旗2020年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項目、達爾汗蘇木査干敖包嘎査白嘎黎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奶食品加工基地建設項目、實施乳清糖果包裝機扶持奶食品產業發展項目等一系列項目的公開招標與競爭性談判,自動化乳制品加工設備引入、食品加工基地建設優化等奶業發展相關進程持續推進。
當然,在奶業加速整合資源、改造提升的過程中,離不開機械行業的支持。在奶制品生產加工亟待向標準化、機械化進一步升級的基礎上,機械企業與地方乳業主體也應當加強合作,打造或提供符合生產需求的高質量設備,共促奶制品加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