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糧食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也是關乎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話題,保障糧食安全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四川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近年來也加快應用綠色低溫儲糧技術與
烘干機等糧食加工設備,并先后建成265個綠色低溫糧庫與相應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為減少糧食損耗賦能。
四川地處我國西南地區,傳統的精耕細作在代代相傳后也成為四川糧食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根基。隨著該省在發展中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當下四川在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糧食作物種植上的優勢愈發明顯,其中水稻更是憑借種植面積大、產量高脫穎而出。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四川糧食產量已達到705億斤以上,在全國也是排名靠前。
但正如人們所知,受到四川盆地影響,四川全年溫暖濕潤,日照時間較少、濕度較大,這也給糧食生產帶來不小的考驗,從產后儲藏、烘干、清理等環節入手,減少糧食損耗更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伴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利用技術手段與加工設備為糧食減損、提質也成為四川糧食產業發展中的主要路徑。
首先來說,糧食收割后需要進行清理、干燥、篩選等處理后方能儲藏,傳統的日然晾曬向來會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擾,空氣濕潤且天氣多變的四川更是不利于糧食產后晾曬的進行。就此,近年來四川也加緊在各大糧食生產地區建成并完善以烘干清理、儲藏加工等為主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得益于以村、合作社等為單位的產后服務中心引入統一的糧食清理設備、篩選設備、烘干設備,并建設低溫庫等基礎設施,代加工、代儲藏不僅很好地提升了糧食產后的加工效率且降低生產成本好損耗,還能進一步保障糧食品質與安全。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年來圍繞低溫儲糧、輻照殺蟲、氣調儲糧為核心的綠色低溫儲糧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四川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也在較早就開始將綠色低溫儲糧技術大規模應用與糧食生產中的地區。據悉,近年來該省共投入15億元專項補助資金,在省內先后建成總倉容量達641萬噸的265個綠色低溫糧庫,覆蓋到21個市州和170個縣。
據了解,當下低溫儲糧倉不僅利用風冷、水冷等技術進行低溫儲糧,還通過可進行智能控制的
制冷設備和谷物冷卻設備,實現儲糧溫度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而化學殺蟲藥劑使用量的降低和糧食水分的把控等則使得糧食品質得以進一步提升,糧食后續競爭力優勢也就更大,價格較之過去也有所上升。
糧食安全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依托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打造更加專業的糧食產業體系時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途徑。隨著四川加快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優勢也正顯現出來。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