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不食螺螄粉,枉為柳州人”,放到現在來看,如果沒有吃過螺螄粉,似乎可以稱得上是沒有緊跟美食界發展潮流。隨著螺螄粉從柳州地區的特色風味發展到如今享譽全國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儼然成為一張響當當的城市名片,也帶起百億級別的產業發展脈絡。不可忽視的是,在螺螄粉產業做大做強的當下,加速標準化、品質化生產和管控是其立足于市場的關鍵點。
從各大城市的餐飲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地方美食的“出圈”仿佛有些不值一提,畢竟無論是粵菜、川菜、江南菜等地方菜系,還是重慶小面、蘭州牛肉面等地方特色食品,基本都能在各個地方吃到,但諸如螺螄粉這樣深入各地餐飲市場、家庭場景的地方美味并不多見。偏好螺螄粉的人群常用酸、爽、鮮、辣、燙對其進行形容,但一些接受不了螺螄粉獨特風味的人往往認為其風味堪比臭豆腐,但他們的另一個共性——“嘗試之后會讓人欲罷不能”,也使得螺螄粉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能夠迅速俘獲消費者的心。
螺螄粉中的特別風味由湯底、米粉與眾多配料相結合所構成,隨著螺螄粉從現煮堂食到預包裝銷售,其不僅串聯起柳州地區的米粉生產、配料加工等產業鏈條,也使得螺螄粉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群化轉型升級,并逐步形成百億級別“大產業”。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袋裝螺螄粉共售出11億袋,而去年柳州螺螄粉整體銷售收入更是達到110億元,并由此帶動地區部分居民實現9000元左右的人均年增收。
當然,伴隨著螺螄粉一舉躍升為深受全國人民青睞的美食,不少人會拿起與眾多特方特色米粉品類作比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螺螄粉產業發展中,注重標準化、品質化轉型是其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首先,近年來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已然形成具備加工、餐飲、物流、文旅等多產業鏈條的發展格局,并在預包裝袋裝螺螄粉生產的技術、設備上取得新突破、新進展。例如中央廚房模式下,螺螄粉配料如湯底和酸筍等其他配料在熬煮設備、
濃縮設備、
殺菌設備、攪拌設備、
油炸設備、自動化包裝生產線等助力下,食品生產向標準化演變,生產安全性得以保障,產品的風味也得以更大程度上確保統一,由此也加速促進了預制螺螄粉產業的發展。
其次,2020年“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成立,設立由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食品檢測技術等關乎螺螄粉品質、安全的研究方向,這也將為加強螺螄粉產業的“產學研”融合提供助力。不僅如此,近年來柳州還先后出臺《柳州螺螄粉地方標準》、《預包裝柳州螺螄粉地方標準》,這無疑也為螺螄粉生產帶來更為規范化的標準和參照依據。
現如今,螺螄粉已然成為地方特色美食中成功“出圈”的亮麗風景線,其產業發展思路也值得一些地方美食產品加以借鑒。但總的來說,無論是何種地方美食,在產業化發展的大方向上,都離不開標準化、品質化的指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