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選擇營養、新鮮、無公害的食品,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質量的食品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大部分初級農產品、水產品、加工食品、藥品等都需要低恒溫的條件來貯藏與運輸,給商家及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困擾。為此,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對擴大農業、水產品、加工食品、藥品市場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由于果蔬、水產品、肉制品等易腐特性,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條件支持,只能局限于產地周邊,根本無法流通至離產地較遠的地區。為解決此種問題,古代發明了如腌制、煙熏、風干等手段保存產品,雖然滿足了市場上的一部分需求,但這種滿足無疑是低水平的。改革開放后,部分地區對于不利于流通的產品采取了制成干貨、罐頭等保鮮手段,但就水產品而言,鮮活海鮮的風味在這些保鮮手段的實施過程中消失殆盡。因此,上述手段都存在著缺陷,不利于行業的大規模發展,致使冷鏈物流的研發和使用變得勢在必行。
冷鏈概念于1894年提出,直到20世紀40年代,冷鏈技術才真正得到人們的重視并開始迅猛的發展。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研究報告顯示,冷鏈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5年起以7%的年增長率增長,至2020年達到2344.9億美元。
在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冷鏈物流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近年來,冷鏈物流的發展更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如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運輸“斷鏈”,導致部分農產品、水產品等供需失衡,國家有關部委頻頻部署,要求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助力“菜籃子”穩產保供。
冷鏈物流的結構一般包括對原材料進行采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冷藏冷凍食品在采購之后若要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就要依靠冷鏈物流水平,但針對不同的產品其所需要的冷藏條件也是不盡相同。
如低溫乳制品在加工、運輸、零售等環節必須保持恒低溫的特點,否則極易變質。瓜果蔬菜也易腐爛,但對于冷鏈物流的要求則與乳制品大不相同,果蔬貯藏的關鍵在于濕度、溫度及空氣成分,且因其種類繁多,針對不同的產品,也有著不同的控制條件。而在冷鮮肉及低溫肉制品的冷鏈運輸方面,則要求冷鏈在不同的環節均能保持溫度的精確性及一致性,達到抑制微生物繁殖的目的。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進冷鏈物流的基礎,相關研究人員可通過借鑒國內外的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方法,推動冷鏈物流設備的升級。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大,不宜按照統一的一刀切模式發展,而應因地制宜,根據地區特點建立區域特色的冷鏈物流。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