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場既有一般市場的共性,也有食品市場本身的特性。古人有云:“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除了柴其它都屬于食品,可以說食品營銷做的就是“嘴巴”的生意。
讓消費者的嘴巴滿意是這個行業營銷的基礎,因此食品行業首先是一個討好嘴巴的行業;第二,食品行業是一個同質化嚴重的行業,這類產品很難有比別人非常大的優勢;第三,食品行業是一個關系到百姓健康的敏感行業,尤其是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屢屢發生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件,英國的瘋牛病、法國的李斯特氏菌病、香港的禽流感、比利時的二惡英事件,國內的黑心月餅事件、阜陽的奶粉事件、光明牛奶鄭州事件。一個不小心出了問題,政府會出面,媒體也會聲討,百姓也會罵街,帶來的后果往往是中小企業不能承受之痛。對于這樣一個感性強、同質化嚴重、關注度高的傳統行業如何營銷呢?
保證食品安全和合適的口味是食品營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如何討消費者歡心,如何在強手如林的對手中突圍,樹立自己的差異化優勢,結合目前食品行業的市場環境和消費特點,筆者總結出食品營銷差異化的六個方向,即“食品營銷六化論”:
娛樂化――好吃更要好玩
食品行業看似理性消費,其實還是以感性消費為主,以理性消費為輔。對這個偏重感性的市場,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消費群體的食品,娛樂化傾向已經是大勢所趨。很多食品尤其是
休閑食品要的不僅是好吃更要好玩,食品營銷除賣食品的基礎功能外,還要賣基礎功能以外的東西,要符合他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如農夫果園廣告片,那父子倆在海灘上夸張的動作,讓所有人都記住了“喝前搖一搖”;可比克薯片周杰倫版廣告中演員的*吃相,讓人不得不考慮應該去嘗嘗可比克。
娛樂化營銷代表的當數百事可樂,從相撲、西部牛仔,到古羅馬角斗士,百事可樂廣告的主題永遠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變幻,但娛樂是不變的主題。它抓住了年輕人喜歡酷的心理特征,推出了一系列年輕人認為酷的明星為形象代言人。“萬人迷”貝克漢姆”、“舞王”郭富城、周杰倫、F4,郭富城、陳冠希、蔡依林,這些明星的出場,為百事可樂的“娛樂行動“賺足了人氣,于是在消費者喝百事可樂的時候想起了百事可樂的娛樂、想起了百事可樂的明星,百事可樂作為解渴的基本屬性反而被忽略了,當然也就輕松贏得了市場。
功能化――好吃更要好身體
中國人一直有個傳統觀念:藥補不如食補。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吃健康食品已經是眾心所向。如果在普通的食品上附加功能作用,很輕松就可以高人*,并且很容易獲得消費者內心的認同。產品有了附加價值,價錢也自然可以賣高了。如:
飲料里加了維生素,就成了功能性飲料,加了中草藥就成了防上火飲料;糖果里加了維生素,也成了功能性糖果;牛奶里加了鈣就成了高鈣奶。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功能化營銷,賣給消費者的首先是食品的基本屬性,其次才是功能。對于以基本屬性為主還是以功能為主,消費心理和操作手法都存在著細微的差別。有些產品在食品基本屬性和功能之間徘徊,使兩邊的消費者都不認為它是賣給自己的,反而將二合一變成了“兩不靠”。如某些保健酒,想將經常飲酒人群、功能消費人群、禮品消費人群全部收入囊中,結果投入巨資反而收獲不多,就是因為這三塊人群的消費心理是各不相同的。
只有在微妙的區別中找準定位才能事半功倍,如,勁酒之所以賣的好,首先很明確是賣給經常喝酒的人,然后附加了保健利益;椰島鹿龜酒訴求“送給父親的酒”、“好禮送給至親人”,明顯是盯著禮品市場的,再附加了功能利益,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幾年前的*賣的是純功能,是要治病的,也取得了幾個億的市場銷量。
特色化――好吃更要好感覺
特色就是價值。從消費者來講,早已經不滿足于吃飽和吃好,他們還要吃特色、吃文化。肯德基的每一種蛋撻都要取一個至美的名字,如泰妃椰奶蛋撻,并講了一個很美的故事:傳說中有位公主因為對甜點很挑剔,從來不笑,直到有一天大廚――云云,結果惹得很多人到肯德基一定要嘗嘗公主zui愛吃的蛋撻是什么味。全聚德的烤鴨、狗不理的包子為什么好賣,賣的就是歷史,吃的就是特色,有特色當然吃者眾。
在食品營銷里,特色文化做的好的當屬
酒類產品,金六福酒的福文化,孔府家酒的家文化,劍南春的唐文化,都各領風騷。中國的食文化源遠流長,因此,做食品營銷時*可以根據消費者口味實行拿來主義,歷史、民俗、民族、時尚、科技、異域等都可以自成一體。
化――找準方式不說平常話
不少食品企業對傳播存在兩極態度:要么只知大傳播,即大面積的廣告,媒體集中于央視、衛視。要么不知傳播或極少傳播,以為做好產品質量就行了,忽視了食品關乎身體健康,有著行業的敏感特性。筆者曾見某肉制品企業就犯了這類錯誤,它的規模在行業內已經,但在市場中出現很多消費者*次購買時,因沒有聽過該企業名字而在選擇時猶豫不決或另選它品。因為消費者沒有專業判斷能力,會對聽著比較熟悉的產品安全感高,因此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傾向于選擇“面熟”的產品。那么如何才能把錢花到刀刃上呢?
在媒體泛爛,費用暴漲,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今天,不同的消費者需要不同的傳播渠道,只有傳播差異化才能脫穎而出,只有傳播化才能事半功倍。這就要根據產品面向的人群,選擇適當的溝通方式。如象礦泉水、牛奶這樣面向幾乎所有人的產品,大媒體是比較好的選擇,但一些賣給部分人群的產品,可以選擇細分媒體,如賣給上網人群的產品,網絡肯定是上佳的傳播平臺;賣給家庭主婦的產品,社區媒體就可以考慮;賣給兒童的較低價位產品,兒童欄目的嵌入式廣告就可以考慮。傳播的內容也需仔細推敲,要符合人群特征、產品特點,要有記憶點,有誘惑力。
細分化――大就是小,小就是大
目前,各類食品的大眾市場已經是“虎狼成群”,在看似很大的大眾市場生存空間往往很狹小,與其虎口奪食,倒不如通過細分化,打造專屬某類人群的認知,搶先占據一塊細分市場獨享。細分是規避正面競爭,尋找“藍海”的實效手段,這樣的市場開發難度相對低,而獲得的收益往往很大。
一、狀態細分
消費者在不同狀態、不同場合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如在火車上、在家里、在辦公室、在等車時等等,他們對食品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在確定細分市場具有足夠潛力的情況下,迅速占領當是明智之選。如狀態細分的白領茶、網絡飯飯等。
二、人群細分
食品的各類五花八門,而食品消費也是千差萬別,不同種類食品的消費習慣也不一樣,任何一個食品品牌都不可能夠滿足所有的消費者的要求。在產品同質化是益嚴重的今天,每個食品品牌都必須明確界定自己的目標消費者,根據特定消費群的特性來開展營銷活動。比如針對老年人的,通過社區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推廣,比較容易被接受,而新、奇、特的營銷手段在這里可能適得其反。人群的細分主要按年齡、性別、經濟情況等指標將消費者劃分為各個象限。如:性別細分的“他+她-”水、苗條淑女水。
三、地域細分
目前中國的市場環境,已經從廣種薄收走向區域性市場精耕細作。而由于受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文化歷史差異的影響,在各個地域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地域亞文化,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購買習慣深受這些亞文化的影響,各地人的語言風格和消費習慣都不盡相同。在口味上更是眾口難調,如粵、川、魯、京等八大菜系就風格各異、自成一家。因此,食品營銷策劃就可以針對地域亞文化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推出不同的細分品類,建立更適合區域特點的專屬產品,打造企業具有優勢的戰略性市場。
化――說出道理就可以高價
食品是每天都要消費的產品,普通消費者購買能力是有限的,加上日益激烈的競爭,很多食品企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大多數是靠薄利多銷的方式*,憑借物美價廉,密集的渠道分銷,讓人家見得到、買得到、買得起。但企業在沒有規模優勢的情況下,價格是一把傷人傷己的雙刃劍,因此做好產品的高低端組合,準確定位走量產品、利潤產品、形象產品,將是企業比較優化的選擇。推出產品不但可以獲取高額利潤,更可以樹立企業及品牌形象。但產品必須有足夠的支撐理由,高價要有高的道理,否則容易形成負面效應。
蒙牛集團化做的比較好的企業,它推出的牛奶“特侖蘇”,憑借產自中國乳都核心區、每100克牛奶蛋白質高達3.3克、是*個“吸收鈣、留住鈣”的牛奶產品這些支撐,市場售價是普通純牛奶的2-3倍。它的另一品種――奶爵6特乳,取意于6大特點:*奶牛、*飲料、*飼養、*福利、*擠奶和*生產技術,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4倍左右。在奶業整體價格走低的情況下,蒙牛以化策略已經走出“奶賤于水”的困局。華龍集團也是借力今麥郎彈面,以提取小麥精華和彈面概念異軍突起,從農村市場走出來,實現了從地域性低端品牌向全國品牌的戰略轉型和品牌升級。
毋庸置疑,差異化是產品突圍的關鍵,食品市場在技術上也許沒有很多的壁壘,但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敏銳捕捉,在營銷上卻可以演繹出很多差異化的精彩,有差異就可以占據一個山頭,規避正面肉搏戰,獲取行業先行優勢和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