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在餐桌前開玩笑,說自己是“無肉不歡”。的確,從古至今,肉都是人們*的美食。但近些年,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肉”卻讓許多人不敢“大塊吃肉”了。在國外,肉是飲食中zui重要的部分。本期,我們就來看看各國在保障
肉類食品安全上有哪些好方法吧!
德國
屠宰前進行饑餓管理
德國人喜愛“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該國一項統計顯示,目前德國每年人均肉類消費量約87公斤,除了50公斤豬肉外,還有牛肉、鴕鳥肉、家禽肉類等。
如此大的肉類消費量,保障肉品安全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德國,一般肉類企業都是一體化經營的,從生豬飼養、豬肉加工到產品銷售均在同一企業內完成,這樣既可以控制豬肉的質量,又能從環節上保證安全。
記者在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的布爾斯格
肉制品公司了解到,肉畜屠宰是保障肉食品安全的首要步驟。該公司的負責人波利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所有進入屠宰場的肉畜,都必須經過獸醫檢驗,一旦發現有疑似病畜,必須馬上隔離處理,以免染病肉類流入市場。“整個屠宰過程都采用電腦程序化控制,其中兩個環節zui為關鍵。”波利斯說,屠宰前,要讓動物進行充分休息,并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這有利于降低組織器官中微生物的含量,便于肉的儲藏;屠宰前讓動物充分飲水,輕度饑餓,一般斷食12小時,這能減少腸胃對屠宰過程的污染,而且可使血液變稀,有利放血。屠宰時用二氧化碳窒息機使肉畜昏倒,然后將其一排排整齊地懸掛起來,進入流水線加工作業:真空放血、立式蒸汽燙毛脫毛,分步開膛、剖腹和劈半……zui后被送入冷藏庫。從屠宰到加工完畢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
“這樣的屠宰步驟能保持豬的肌肉組織完好,不會產生毒素,肉質鮮嫩。”波利斯說,從屠宰場到加工成成品肉,不得超過24小時。
此外,德國屠宰法案禁止出售活的雞、鴨等家禽,因此在德國,愛好“活肉”的中國人很難得到滿足。
日本反復冷凍絕不許
日本是一個島國,過去只吃魚,隨著飲食西化,肉的消費量越來越大。日本人常吃的肉也不外乎豬肉、牛肉和雞肉,但他們不吃鴨肉,日本人認為鴨子像小貓、兔子一樣,是用來觀賞的。
與中國一樣,日本大型超市里出售包裝好的
肉制品,但在一些生活區內,還是存在許多傳統的肉鋪子。人們都覺得肉鋪子里面的肉比較新鮮,雖然價格比超市貴,卻依然生意興隆。肉鋪里的“鮮肉”并不是血淋淋剛屠宰出來的動物,而是冷藏在4℃環境下,切成小塊的成品。一些鋪子里也有大塊的豬肉或牛肉,但都洗得很干凈,出售時用機械切割機切出合適的重量。肉鋪里還出售冷凍肉,全部保存在-20℃—-30℃之間。冷凍肉的價格比冷藏肉便宜些,因為大多是進口的,新鮮度較差。
在日本,如果冷凍肉解凍了,就絕不允許再進行復凍,因為在常溫下,解凍肉中微生物繁殖力增強,酶的活性上升,再凍后不耐貯藏,易于變質。反復冷凍會使肉的保水能力降低,肉的營養價值和風味全面下降,甚至會產生致癌物質。如果解凍后的肉賣不完,一般會減價銷售,或者進行簡單的加工后再出售。
家庭主婦班的培訓老師還告訴記者如何辨別復凍肉:這種肉在凍結狀態下,顏色灰暗,脂肪灰白、發黃;解凍后肉呈淡褐色,肉汁流失嚴重,組織松弛。
美國鮮肉存在4℃以下
世界上zui多的鳥是什么?這是美國小學的一道測試題,難倒過許多孩子和家長。正確答案是:雞。美國人消耗zui多的紅肉是牛肉,白肉是雞肉。
美國人對于“鮮肉”的定義,與中國人的概念大不相同。在美國農業部新出爐的肉食品標準中,“新鮮”的界限主要是儲存溫度。一般-3℃以下的為冷凍肉,-3℃以上的為鮮肉。所有肉類從屠宰場開始,就必須保持在4℃以下的環境中。
記者在紐約一家大超市看到,這里的肉類食品清洗地很干凈、包裝嚴格,擺在冷藏貨架上。肉類柜臺的營業員告訴記者,常溫下肉類的細菌生長非常快,與冷藏時相比,16℃下細菌繁殖量增加10倍,21℃時繁殖量增加400倍,27℃時增加2000倍。所以,想保證肉的安全,一定要進行冷藏或冷凍。此外,不同包裝的肉類在架銷售時間也不同,如包裝袋內充入特殊氣體的肉在架銷售時間平均為9天,真空包裝肉類的在架銷售時間為14—18天。
不少美國人去超市買新鮮肉時,都會帶上“冷藏袋”。買回后,吃不完就會放在專門的肉類冷藏盒存入冰箱,可以保存兩三天。
英國肉食品知識zui普及
吃,永遠是人們zui關心的話題。英國人愛吃肉,所以對肉類知識也格外關心。雖然英國人的肉類攝入量比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攝入量高出50%,卻很少出現安全質量問題。
英國有許多消費者保護協會向百姓郵寄關于食品安全的小冊子,其中關于肉制品安全的知識zui多。從生產到包裝再到銷售,英國人甚至知道每個環節的標準,這樣他們在購買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例如記者收到的小冊子中就指出,冷藏食品摸上去不能有溫暖的感覺;冷凍柜里食品不能太多;生熟嚴格分柜處理;包裝壞了不能購買;購物完畢應以zui快速度回家冷藏或冷凍等。
“樂購”超市集團新聞發言人塔瑞娜?蘇蒂絲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英國政府規定,超市的肉必須包裝出售,因此對
肉類包裝材料要求很高,例如裝生肉的包裝不能循環使用;普通保鮮膜不可以直接接觸肥肉、油炸肉制品等高脂肪的食品等。
加拿大賣肉沒許可,商家會坐牢
加拿大是畜牧業大國,肉類生產自給有余,人年均生產肉類137公斤,消耗肉類約100公斤。傳統上,加拿大人消費zui多的為牛肉,其次為豬肉,但2003年爆發大規模瘋牛病后,牛肉消費量銳減,zui終雞肉超過牛肉、豬肉,成為zui大宗的肉類消費品。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全面負責肉食品安全。這是個相對獨立的聯邦直屬機構,但其局長須向農業部食品中心定期報告工作。其總部設在首都渥太華,下屬四個大區總部,共18個地區辦公室,185個基層辦公室,并在408個非政府機構設點,基本可以覆蓋全國。
CFIA規定,肉類生產和出售必須持有許可證,無證經營屬于違法。CFIA總部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許可證有兩種,一種是全國核發的,可以在全境內銷售肉制品,并可以出口國外;還有一種由各省檢疫部門自行核發,只能在本省范圍內銷售。無論哪種,CFIA都會根據企業規模派出足夠數量的*獸醫和質檢員駐廠,跟蹤進行檢疫檢驗;在銷售終端也會定時抽查。如果商家想逃過檢驗,沒有獲得肉類生產和出售許可證,不僅會破產,還將面臨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