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象山綠緣輕工機械制造廠>>技術文章>>我國鮮切蔬菜產業中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鮮切蔬菜是以新鮮蔬菜為原料,經清洗、去皮、切割或切分、修整、包裝等加工過程而制成的即食新鮮蔬菜產品。鮮切蔬菜加工技術是近年上發展zui快的一種蔬菜加工實用技術。由于鮮切蔬菜產品具有自然、新鮮、衛生、方便,尤其是安全和環保等特點,在上已成為蔬菜商品化的新形式,成為蔬菜消費的新趨勢,從而使鮮切蔬菜產業的發展成為延長蔬菜產業鏈條的一個新的突破點。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休閑消費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鮮切蔬菜產業正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
1 我國鮮切蔬菜產業現狀及問題
鮮切蔬菜作為新興食品工業產品,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60年代開始商業化生產,80年代后,在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等國家也相繼得到了迅速發展(胡文忠,2009),過去的30年一直以兩位數字增長。我國的鮮切蔬菜開始于90年代后期,隨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的進入,開始出現鮮切加工的工廠。近20年來表現為低速平穩的發展,僅就北京而言,由zui初的一兩家公司發展到現在近10家公司,如北京裕農農產品種植公司、北京通州京東大運河農產品配送中心、北京創造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格林萬德農業科技技術公司、順鑫農業創新食品分公司、北京康-品農產品配送中心等鮮切果蔬生產企業。同時,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也相繼發展鮮切蔬菜產業,然而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歐美和日本。其原因主要為我國城市居民購買力相對較低,蔬菜消費以家庭烹飪為主,餐飲業中中式蔬菜烹飪種類繁多,工業化生產困難等。另外,產業自身也有諸多問題制約鮮切蔬菜產業發展。
1.1 鮮切企業的裝備管理相對落后,不能保證全程冷鏈控制
國內目前各地鮮切企業的技術裝備以及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僅有少部分實力比較雄厚的企業引進了國外的鮮切蔬菜產品生產流水線,機械化程度較高,廠房設計以及管理標準依據標準,加工的關鍵車間能夠實現低溫以及潔凈的控制。而大部分企業是前店后場式的小作坊,加工車間沒有低溫保證,切分包裝等均在在室溫條件下操作,增加了操作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產品貨架壽命短。很多中小型企業無法承擔一次性投入昂貴的冷藏運輸設施,從原料采收或采購到運輸再到加工的過程,不能保證冷鏈的完整,因此,設施的不健全和溫度控制執行不到位是我國鮮切蔬菜加工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2 缺乏適合中式餐飲用蔬菜的加工設備和工具
由于大部分鮮切蔬菜加工廠沿用國外生菜的加工工藝和設備處理各種蔬菜,不適應中式餐飲的蔬菜品種多、規格多、單品需求量小的烹飪加工習慣,很多種類蔬菜沒有適用的加工設備,尤其缺乏小型半自動化的前處理設備或工具,如青椒去籽去筋的工具、芹菜摘葉工具等。目前很多中餐用蔬菜去皮、修正、切分等多以手工操作完成,造成勞動效率低,產品出品率低、保鮮期短等問題,難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多樣化、規模化需求。
1.3 加工過程中耗水量較大,消毒劑使用相對粗放
加工工藝中清洗蔬菜的用水量較大,一般每加工1t鮮切蔬菜耗水5~10L,且基本上是清洗后即排放,造成耗水嚴重。氯消毒劑是我國鮮切蔬菜生產中zui常用的消毒劑,國內在其使用方面還缺乏嚴格的管理技術,粗糙的消毒液添加和檢測技術往往造成產品的傷害和員工健康的損傷(蔡躍等,2009)。美國等企業消毒液的配制、加注、檢測采用自動化技術,人工輔助檢測減小誤差,從而安全有效地控制消毒液的使用。由于使用氯消毒劑可能形成致癌化學物,并產生新的高耐受性的病原菌(張文德,2009),改進加工廠葉類蔬菜的加工工藝、健全消毒液的施加和檢測技術規范以及研發新型安全的消毒殺菌技術,是目前國內鮮切加工廠的迫切任務。
1.4 基地建設薄弱,缺乏產品標準和規范
鮮切蔬菜加工需要周年的新鮮蔬菜供應數量上的充足,更需要質量上的安全,zui近5年,上有多種食源性疾病的暴發與新鮮農產品的消費有關(羅云波和陳安均,2011)。鮮切蔬菜的質量安全與原料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部分企業對于加工的主要蔬菜品種已經建有自己的基地,確保原料在種植生產過程中的灌溉水、肥料、農藥等符合良好的規范,但是很多企業或企業中的非主要原料還是從市場采購,原料的品質和安全不能夠得到保證(蔡晶等,2009)。由于鮮切蔬菜產業起步較晚,產品的標準和規范較少,目前僅有鮮切蔬菜加工技術規范(NY/T1529-2007),分類產品標準以及相關檢測方法均不健全。
2 我國鮮切蔬菜產業的發展趨勢
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是鮮切蔬菜消費主流市場,一般鮮切蔬菜市場供應范圍在200~300km,未來一段時間,鮮切蔬菜的建設將集中在較大規模城市周邊,盡管過去20年我國鮮切蔬菜產業發展緩慢,但未來5~10年,鮮切蔬菜產業將會有一個較為快速的發展。
2.1 餐飲業的大力發展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為鮮切蔬菜提供了較大市場空間
近年來我國的餐飲業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尤其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食品快餐業、團體飲食業、休閑營養健康、集團后勤供給等成為人們日常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我國餐飲業產值達到15390億元,從業人員2200萬人,全行業連續1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荊林波和馬彥華,2010)。大多數中低端餐飲業還以自己采購和加工為主,凌晨到批發市場集中采購蔬菜,然后集體清洗加工,安全性缺乏保證。以航空配餐業為代表的配餐產業,其蔬菜供應部分實現了鮮切供應。配餐行業為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主要靠高強度長時問的勞動維持利潤,隨著人工成本和場地租金的上漲,以及對蔬菜安全要求的提高,機關食堂和配餐企業逐漸減少或停止后廚蔬菜的清洗、切分等作業,轉為由專有企業提供成品。市場的需求是產業發展的zui大動力,餐飲業將是鮮切蔬菜產業發展的主要市場。
2.2 部分蔬菜大省在促進蔬菜產業升級的同時,已經把蔬菜加工作為發展的重點
“十二五"期間,部分蔬菜生產省市已將蔬菜加工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山東省蔬菜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以標準化生產和精深加工為中心,以發展脫水蔬菜、速凍蔬菜、保鮮蔬菜、調理(鮮切)食品等產品為重點,加大出口蔬菜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河南省在未來10年的蔬菜產業發展規劃中也大力發展鮮切蔬菜;河北、湖南等省也將在蔬菜加工領域大力發展速凍、鮮切、脫水蔬菜配送等凈菜產業。
新一輪的菜籃子工程加大了城市周邊菜田的建設,因而鮮切蔬菜產業原料得以充足供應。隨著國務院辦公廳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各地紛紛加大基本菜田的建設,加強城市自身蔬菜自給率。2011年北京市政府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新建基本菜田3333hm2,充足的菜田面積為在城市周邊建設鮮切蔬菜加工產業的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基礎。
2.3 隨著“農超對接"的大力發展,超市鮮切蔬菜份額有望增加
為了保障蔬菜市場供應和穩定價格,“農超對接"作為行之有效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農超對接"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鮮活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目前,亞太地區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例達70%以上,美國達80%,而我國只有15%左右。原因為我國的“農超對接"存在不少問題,蔬菜基本上以原菜,即以未加工處理的整菜形式進入超市,存在保鮮期短、損耗大的問題,新鮮整菜在超市的損耗率為10%~20%,在家庭中的損耗率一般為10%~30%;消費者從超市買原菜回家后,仍要對其洗、揀、切、配,很不方便。鮮切蔬菜產品能夠克服上述不足,有望成為超市中的主要供應形式。
3 有關政策的建議
鮮切蔬菜作為朝陽產業,“十二五"期間在大城市周邊將會有一批鮮切蔬菜加工企業陸續上馬,為了保證鮮切蔬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該加大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首先應該加大科研投入,研發中式餐飲的加工工藝、建立品質管理模式、大力開發適合中式餐飲的鮮切蔬菜的加工設備和工具,研發鮮切蔬菜清洗用水再利用技術;其次加強鮮切蔬菜的管理標準和規范的建立;再次鼓勵鮮切蔬菜廠家同蔬菜生產基地結合,加強對原料種植過程中蔬菜的灌溉用水、肥料、農藥等的控制,保證原料的安全和品質;zui后在冷鏈建設上政府能夠給予補貼,鼓勵中等規模的企業參與鮮切蔬菜加工產業的建設,在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上,鼓勵鮮切蔬菜成為城市蔬菜供應的一個重要部分。
作者:趙曉燕 來源:《中國蔬菜》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食品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