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樂傲試驗儀器有限公司>>技術文章>>浮法玻璃表面應力測試儀設計原理
設計背景
物理鋼化玻璃發明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是采用垂直吊掛式鋼化爐生產的,1975年在芬蘭出現第一臺水平輥道式鋼化爐,化學鋼化玻璃發明于1966年,經過多年的發展,鋼化玻璃的產量及應用已有一定規模。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對玻璃進行鋼化處理后,玻璃表面形成壓應力層,而玻璃中部是拉應力層,正是由于應力的存在,鋼化玻璃具有強度高、承載能力大、抗沖擊性強等優點,現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玻璃、防火玻璃、汽車機車航空玻璃、太陽能光伏光熱玻璃、光電顯示玻璃等各個領域。鋼化玻璃的各項性能與其表面應力及內部應力有關,所以為確保鋼化玻璃達到各種情況的加工及使用要求,需要對鋼化玻璃的表面應力和板厚應力進行準確的測量。
由于鋼化玻璃是不可裁切的,所以傳統的加載法、盲孔法等破壞性的應力測量方法并不適用于鋼化玻璃。目前鋼化玻璃的應力測量方法主要有光波導法與激光偏振散射法。光波導法利用浮法玻璃表面錫擴散層的光波導效應對表面應力進行測量,所以只能從錫面測量表面應力,不適用于浮法玻璃的空氣面和沒有錫面的鋼化玻璃,當中空玻璃、夾膠玻璃等玻璃成品與已安裝的鋼化玻璃的錫面在無法測量的位置時,該方法也無法測量其表面應力,并且該方法不能測量鋼化玻璃板厚方向的應力分布。激光偏振散射法進行測量則不存在上述局限性,使用該方法能夠直接獲得鋼化玻璃的表面應力及板厚方向復雜的應力分布,對于多種玻璃均可有效測量,適用范圍更廣泛,可以快速準確地對已安裝的鋼化玻璃進行現場檢測。
浮法玻璃表面應力測試儀設計原理
GB/T 18144中的光波導法是利用浮法玻璃錫擴散層的光波導效應來進行表面測量的,如圖所示,平行光以臨界角入射至玻璃與棱鏡的交界面,由于玻璃表面存在應力,光線分解成為兩個振動面相互垂直的矢量光,這兩束光在浮法玻璃的錫擴散層中傳播速度不同,因此以不同的全反射角折射到棱鏡,通過分析干涉圖像即可獲得表面應力。光線并不能沿厚度方向穿過玻璃,該方法不能測量的玻璃厚度方向應力分布,僅能測量浮法鋼化玻璃錫面的表面應力測量。《標準》適用于以上提及的所有類型玻璃的表面應力測量,在兼具表面應力測量的同時還解決了玻璃厚度方向應力分布的測量問題。
設計特點:
應用廣泛:適用于浮法玻璃、半鋼化玻璃、鋼化玻璃的表面應力定量測量狀況。
輕巧實用:儀器僅重 1.2Kg,體積 15×20×4(cm),將儀器置于浮法玻璃的浸錫面的表面上,調節儀器的光路,即可測量。
計算方便:浮法玻璃表面應力測試儀設計原理目鏡視場中的臺階高度乘以儀器常數,即可得到玻璃的表面應力值。
設計參數:
1 應力強度測試范圍: 10Mpa-300Mpa
2 應力測試精度: 3Mpa
3 玻璃厚度范圍: 1-20mm
4 線視場: 10mm
5 測微精度: <0.01mm
6 電壓: 220V/50 HZ
7 便攜電源: DC 5V
8 重量: 0.8kg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食品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