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盒馬鮮生濰坊門店無抗鮮雞蛋被檢出地美硝唑和甲氧芐啶超標,與此同時,其銷售的獼猴桃也因氯吡脲(膨大劑)超標引發關注。兩起事件不僅讓消費者對品牌信任度驟降,更暴露出食品檢測環節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關鍵作用與現存問題。
食品檢測是貫穿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的“安全衛士”。在生產源頭,檢測是把控風險的第一道關卡。以無抗鮮雞蛋為例,真正的無抗養殖要求蛋雞在整個產蛋周期內,飼料不含抗微生物藥和抗球蟲藥,同時要通過非藥物手段保障雞群健康。這就需要專業檢測機構對飼料成分、雞群健康狀況進行定期監測,一旦檢測出藥物殘留,不僅意味著雞蛋品質不達標,更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在水果種植領域,氯吡脲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雖能提高產量,但必須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停藥期。若缺乏有效檢測,超量使用的調節劑就會殘留在水果中,消費者長期食用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檢測是確保產品合格的關鍵。企業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就需要對每一批次原料進行成分、微生物等項目檢測,只有符合標準的原料才能進入生產線。在加工過程中,對于添加劑的使用劑量、生產環境中的微生物含量,都需要實時監測。例如在罐頭食品生產中,通過檢測密封性、殺菌效果以及微生物指標,能夠有效避免因密封不嚴、殺菌不徹底導致的微生物污染,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一些宣稱“無添加”“純天然”的食品,更需要嚴格檢測來驗證真實性,防止企業利用概念營銷誤導消費者。
進入流通環節,監管部門的抽檢則是守護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的“你點我檢”專項抽檢,通過隨機抽取市場上的食品進行檢測,能夠及時發現農獸藥殘留、添加劑超量等問題。一旦發現不合格產品,監管部門可迅速采取責令下架、召回產品、處罰企業等措施,防止問題食品繼續流通。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快速檢測技術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效率。例如通過快速檢測農藥殘留,能夠在短時間內篩查出不合格產品,將問題食品攔截在進入零售市場之前。
食品檢測也是消費者健康的“守護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日益增加。盒馬雞蛋事件中,盡管企業后續展示了認證證書和檢測報告,但消費者仍堅持要求退款,這一現象充分反映出公眾對檢測結果的高度關注,以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購買信心,反之則會引發信任危機,影響整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然而,當前食品檢測環節仍面臨諸多挑戰。技術層面,部分有害物質的檢測難度大、成本高、耗時長。例如,檢測重金屬需要專業的
分析儀器和熟練的操作人員,質譜和色譜聯用技術雖檢測精度高,但單次檢測成本可達數千元,難以在基層廣泛應用;傳統的微生物培養方法往往需要數天甚至數周才能得出結果,無法滿足快速篩查的需求。資源方面,偏遠地區檢測設備陳舊短缺,專業人才匱乏,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檢測工作的開展。監管層面,不同地區和部門之間檢測標準不統一,檢測機構資質審查不嚴,導致部分檢測數據失真;對違規行為處罰力度不夠,使得一些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
為充分發揮食品檢測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需要多方協同發力。政府應加大對食品檢測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發快速、低成本的檢測方法,如推動生物芯片、化學
傳感器等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加強檢測設備配備和專業人才培養,統一全國檢測標準,強化對檢測機構的監管,確保檢測數據真實可靠;對違規操作的機構和企業要依法嚴懲,提高違法成本。食品生產企業要強化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的內部檢測制度,從源頭到成品全鏈條保障食品質量。消費者也應增強食品安全意識,積極關注食品檢測信息,主動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反饋。
食品安全關系國計民生,食品檢測則是守護食品安全的關鍵防線。只有正視現存問題,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讓食品檢測真正發揮作用,保障公眾“舌尖上的安全”,推動食品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