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內蒙古由馬鈴薯產業大區向產業強區邁進,聚焦全產業鏈短板弱項,9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鏈發展六條政策措施的通知》,創新推出“薯六條”支持政策,推進內蒙古馬鈴薯全產業提檔升級。
馬鈴薯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傳統優勢特色作物,產業基礎良好,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全產業鏈產值160多億元。其中,烏蘭察布是“中國馬鈴薯之都”,是全國馬鈴薯產業的“風向標”。內蒙古馬鈴薯產業有三個突出優勢,全區馬鈴薯種薯繁育優勢突出,種薯繁育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脫毒種薯交易量占全國35%以上,暢銷全國各地,可滿足1300多萬畝馬鈴薯生產用種需求。單產品質優勢突出,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集中在陰山沿麓和大興安嶺沿麓兩個優勢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區的90%,因氣候適宜,畝均單產3274斤(鮮食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45斤,其中淀粉和干物質含量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產業加工規模優勢突出,內蒙古是我國最重要的淀粉、薯片薯條加工區,淀粉、全粉、薯片薯條等休閑方便食品,分別占全國產量的30%、35%、60%左右。具有全國最大的精淀粉加工企業、最大的薯片薯條加工企業,產能居全國首位。
雖然內蒙古馬鈴薯產業優勢突出,但對標發達國家和地區,還存在單產提升受限、科技支撐力弱、企業融資難、現代化儲藏設施不足和品牌不強等發展制約瓶頸。近年來,由自治區農牧廳牽頭對原有促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進行了梳理評價,按照補鏈強鏈的發展思路,在實地調研、座談交流、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薯六條”支持政策,提出了16項具體舉措,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
一是支持種薯繁育產業做強。包括3項措施,統籌國家和自治區資金,繼續支持新品種推廣后補助政策,新增支持加工專用品種育種創新、支持種薯繁育基地建設2項政策。
二是支持實施單產提升工程。細化出五項措施,繼續實施生產者補貼和加工訂單補貼,新增支持馬鈴薯種植輪作倒茬、社會化服務和高產高效種植示范區建設等3項措施,年支持面積都在百萬畝以上。
三是扶持產地建設現代化冷藏保鮮設施。利用中央、自治區資金,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每年擇優確定聯農帶農能力強的補貼對象,對產地種植者新建或改建庫容2000噸以上的現代化冷藏保鮮設施,按照建設總造價的30%、單體設施最多100萬元進行補貼。支持符合條件的倉儲設施用地,對占用一般耕地的優先安排落實耕地“進出平衡”。
四是提升馬鈴薯品牌影響力。利用自治區專項經費,支持推進“蒙”字標認證,對馬鈴薯產業鏈中獲“蒙”字標認證的企業,給予檢驗檢測、認證等費用5萬元補貼。
五是加強馬鈴薯產業科技支撐。提出3項支持政策,統籌當前科技研發等科技類項目,支持加工產品研發、一體
收獲機械和加工設備研發、引進高層次人才等。
六是強化全產業金融支持。提出3項具體政策,支持出臺專項金融產品、提高融資擔保機構增信支持力度、推動期貨上市交易等。鼓勵銀行機構根據馬鈴薯及種薯生產銷售周期特點,推廣一次授信、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的信貸產品,支持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馬鈴薯加工企業新建和擴大生產,同時提出了改善馬鈴薯現貨基礎條件,培育質檢機構,提高現貨數據質量,推動馬鈴薯期貨上市交易。
“薯六條”由自治區農牧廳、財政廳、科技廳、市場監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監管局、鄉村振興局、發改委等15個部門和單位共同實施,自治區建立了政策動態調整優化機制,適時調整支持措施,切實發揮支持效果,落實落好各項政策舉措,確保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信息來源: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辦公室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