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農穩社稷。江西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江南糧倉”之稱,是中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也是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肩負著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責任。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顯示:江西省糧食播種面積5664.6萬畝,較上年增長5.4萬畝;總產430.38億斤,連續10年超430億斤。其中,早稻總產量135.4億斤,較上年增加0.8億斤,居全國第二位。
去年八月份,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江西省農業七大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指出,稻米是江西省未來三年的主攻方向。要求緊扣“穩產、優供、增效”要求,確保糧食面積、產量穩定,主推1個100萬畝以上、5個50萬畝以上的優質稻品種。
發展深加工是提高糧食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江西充分發揮糧食產業優勢,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糧食深加工產業的發展。《行動方案》中要求,創新研發推出一批富有江西特色的功能米、免洗米、蒸谷米、米粉、米乳、米油、營養代餐等精深加工產品。力爭到2025年稻米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新增2家、超10億元的新增11家,超10億元的總數達到15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江西糧食精深加工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過程中。江西金溪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豐富的糧食資源為當地的糧食加工業帶來機遇。近年來該縣引進了千佳生物、春雨油脂、中天油脂等糧食精深加工企業10余家,這些企業將原本用處不大的碎米加工成果脯糖漿、米糠加工成米糠油等產品,有效促進產業鏈延伸,幫助當地糧食加工企業每年增加附加值1億元左右。
江西豐城市耕地面積達133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這些年,豐城市通過科技賦能,打造出一條綠色糧食全產業鏈,不斷提升糧食附加值。精研大米、米酒、凍米糖……這些大米初加工產品在豐城早已不算新鮮事物,如今,豐城致力于將初加工留下的邊角料進行深加工,將一粒大米“吃干榨凈”。碎米經過精深加工后變成了麥芽糖、葡萄糖、奶茶、咖啡伴侶等,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豐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吳洪國介紹,下一步豐城將投資2000萬元建設科創富硒基地,加快建設食品檢測中心和中試車間,著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創建,全力推進農業強市建設。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江西省如今還在不斷強化自身糧食大省的地位,今年發布的2023年江西省委一號文件指出,確保202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5660萬畝,產量力爭達到439億斤。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