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去年省農業農村廳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大腦建設工作,發文認定14個市、縣(市、區)為全省首批“農業產業大腦”先行試點單位,我市湖州市、南潯區、長興縣、安吉縣成功入選,試點先行建設漁業、湖羊、安吉白茶產業大腦。試點確立后,我市堅持市區縣聯動,以攻堅姿態,加快推進3個產業大腦建設,當好開路先鋒和領跑者,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建設背景
安吉白茶經過40多年的發展,全縣種植面積達到了20.06萬畝,茶農1.7萬戶,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0%,但仍存在一些痛點難點:一是底數情況不清。種植面積、茶企信息、年產量和銷售情況等信息掌握不充分。二是以假充數頻繁。外地茶假冒現象頻出,市場良莠不齊,影響茶農權益。三是農資管控困難。茶農生態意識不高,肥藥施用隨意性大,農資控量難。
二、建設構架
從“白茶產業一張圖、生產監管一本賬、品牌保護一個標、未來農場一體化、白茶服務一件事”搭建安吉白茶產業大腦數字化管理新模式。聯動農業農村、自規、氣象、金融等11個部門協同推進,打通7套數據源系統,歸集土地信息、農戶信息等14類452萬條數據,向上與浙農碼、浙農優品等4個平臺深度融合,向下貫通15個鎮(街)187個村(社),形成安吉白茶數據庫。已形成“一艙兩端”基本構架,即數字駕駛艙、浙里辦(服務端)和浙政釘(治理端)。
數字駕駛艙:建設產業總覽、產業監管、投入品管理、氣象監測四大應用場景,對全縣范圍內的生產
數據采集、梳理、提煉、整合、集成,形成數據業務圖層,對茶園總覽信息、農資主體信息、投入品情況等進行動態監管。
浙里辦(服務端):開發安吉白茶服務應用,該應用包含交易取號、金融服務、線上問診、補貼申領、農資查詢、一鍵領取防偽碼、物流服務等19項應用模塊,均已上線運行。
浙政釘(治理端):開發農業數據收集看板,集成相關業務系統,對重要指標數據進行歷年統計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產品生產加工信息統一歸集到“浙農碼”,實現溯源信息一碼掌握。
三、建設成效
安吉白茶產業大腦被評為省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最佳應用。
一是群眾獲得感進一步提升。全縣茶農手機注冊用戶1.66萬戶,注冊覆蓋率達到98%,滿意率98%,實現“最多跑1次”或“零次跑”。比如在交易取號模塊,茶農可在線預約取號,今年采茶季已助力1136人,破解茶農凌晨排隊取號的困擾;在一鍵領取防偽碼模塊,申請領防偽碼143.8萬枚,領碼主體個數433個,實現茶農茶企服務辦事“跑零次”。
二是產業促富成果進一步彰顯。2021年全縣白茶產值由上一年的27.59億增加至31.13億元,帶動全縣農民平均增收8600元/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三是品牌保護效果進一步明顯。大力推進安吉白茶防偽標識的線上申領,2022年領標量同比增長26.84%,品牌價值從45.17億元增加至48.45億元,利用“浙農碼”掃碼,可以完成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追溯,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和辨識度。
下一步,安吉白茶大腦將持續迭代升級并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優化服務應用。健全服務端功能,美化界面,提升用戶使用體驗感。二是加強市校合作。與科研院所協作,構建“白葉1號”生長模型,依靠科學的數據模型指導茶農、茶企生產與種植。三是提煉復制經驗。持續迭代并總結提煉可復制的安吉樣本,向竹筍、竹林雞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拓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添磚加瓦。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