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是我國食用油消費中占比較高的一類,但長期以來依賴進口大豆原料的情況嚴重制約著我國“油瓶子”的穩定。在多年來我國多舉并措力求端好“油瓶子”的發展過程中,油莎豆作為一種單產高、含油率較高的新型油料作物被廣泛提及,也被認為是進口大豆的有效替代。面向這一新型食用油,近年來我國也加快對油莎豆制油生產線的研制,推動油莎豆的落地轉化。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食用油作為日常烹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調料,在國民消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國家糧油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這些年我國尚未出現像一些國外地區排隊買油的情況,但相關數據顯示到去年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僅有31%(國際安全警戒線為50%),還是敲響糧油安全的警鐘。尤其是面對占比較高的大豆油在原料方面過度依賴進口的情況,我國亟待做出改變。
一方面,今年一月,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自此,河北、陜西、山西、江蘇等地紛紛加快推進大豆玉米復合帶種植等技術,帶動以大豆為代表的油料作物擴種擴產,為提升我國“油瓶子”自給率增添力量。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草本油料、木本油料逐步演變為傳統油料的有力替代,市面上的食用油品類越來越多,既將豐富人們的“油瓶子”,也將助力我國油料生產能力提升。其中,油莎豆更是被認為是替代進口大豆的戰略作物。
據悉,油莎豆營養豐富,單產量比肩玉米,遠高于大豆、花生等作物,是一種集糧、油、牧、飼于一體、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經濟作物。單看含油率,油莎豆可達到20%-30%左右,較之大豆往往還要高出一些,生成的油莎豆油因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又具備清澈、濃香等特征,也被稱為“油料植物之王”。在食用油短缺的背景下,連年來我國油莎豆種植規模不斷擴增,到去年上半年已超過十萬畝,油莎豆加工技術研發工作穩步進行中,油莎豆油開發利用隨之提上日程。
正如大家所知,食用油提取一般采用的無外乎壓榨與浸出兩種主要技術,如何保證高出油率和食用油質量安全始終是行業發展繞不開的重要話題。那么,針對油莎豆這一新型油料作物,業內是否有與之相匹配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設備呢?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筆者注意到,今年三月,隸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的“油莎豆制油加工示范生產線”在河南進行了現場觀摩評價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通過預處理膨化和亞臨界低溫萃取等技術,油莎豆的出油率不僅相對更高,得到的食用油莎豆餅粕還能進一步實現高效的綜合利用。與此同時,在產學研和協作下,用于油莎豆油加工的生產線進行了優化升級,并在企業中完成了涵蓋預處理、膨化、壓榨、亞臨界低溫浸出、精煉生產線等環節于一體的示范生產,這對油莎豆產業化具有重大意義。
另外,目前可用于油莎豆油生產的
亞臨界低溫萃取成套設備也已經面世,在我國油莎豆種植規模總體增長的背景下,勢必將推動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帶動油莎豆附加值提高。更為關鍵的是,這也將為提升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帶來新動能。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