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建設是近些年的“重頭戲”,冷鏈基礎設施設備在降低農產品產后損耗與保障食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的冷鏈物流網絡,基本建成符合我國國情和產業結構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冷鏈物流體系。
近年來,農產品與食品的供應端、消費端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我國果蔬等農產品產后損耗長期以來居高不下,達到15%-20%左右,產業經濟效益增長受限;二是在人們的經濟水平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中,新鮮、營養、安全成為食品消費的關鍵詞,生鮮肉、精品水果、高端零食等快速晉升為市場主流消費品。在產銷兩端的倒逼下,作為“橋梁”的冷鏈物流自然而然的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冷鏈物流即是通過冷藏車、
冷藏箱、冷庫、預冷設備、速凍設備等設備設施,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加工車間,再到觸達消費者全流程的低溫儲運,或是乳制品、包裝熟食等冷藏冷凍類食品從生產端觸及消費端的全流程低溫物流。冷鏈物流存在的一大方面目的主要在于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從而近些年這一行業規模持續擴大。據艾媒數據中心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擴增至4850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7231億元。
同時,冷鏈物流作為大型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其發展也受到國家利好政策的影響。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相繼下發《關于開展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統籌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專項支持資金,集中支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以及加大技術服務力度等舉措,都成為推動我國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推動力。
當然,在整個冷鏈物流行業快速發展中我們既要認識到行業產業向好的一面,也要意識到我國冷鏈物流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我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冷鏈物流建設既要更快,也要加強產業全鏈條、多方位的把關。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指出我國將圍繞基礎設施、發展質量、監管水平三大方面,進一步實現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三級冷鏈物流節點設施網絡等的優化布局,還有冷鏈物流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優化布局、信息化升級,以及初步形成貫穿冷鏈物流全流程的監測監管體系等,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未來,三級冷鏈物流節點建設工程、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設施補短板工程、冷鏈運輸提質增效降本工程、銷地冷鏈物流提升工程、冷鏈物流創新低碳發展工程、供銷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工程等均將成為我國冷鏈物流建設的主要工程,為農業產業、食品加工業等帶來基礎保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