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則天下安。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等重要會議,到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作出過重要部署。
疫情面前,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的充足供給,對保持中國社會的穩定運行功不可沒。正是因為擁有眾多的“大國糧倉”,才給了國人不慌的底氣。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夏糧生產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2916億斤),比2020年增加296.7萬噸(59.3億斤),增長2.1%。其中小麥產量13434萬噸(2687億斤),比2020年增加258.9萬噸(51.8億斤),增長2.0%。
我國的糧食不僅保持了連年豐收,還長期保持著充足的庫存,特別是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是歷史上充裕的時期。
那么,糧食是怎樣儲存保管的?運用的儀器儀表“黑科技”都有哪些呢?
首先,在檢驗環節,糧食會經過質量指標如水分、雜質和食品安全指標如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方面的檢測,只有合格的糧食才能進入倉庫。
目前,我國科技人員已經研發了系列重金屬、真菌毒素、農藥快速檢測儀器和技術,通過加大糧食污染嚴重地區的樣品采集密度,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糧食質量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統,構建糧食質量安全分類監管、量化分級管理和電子追溯和預警系統。
其次,在糧食儲存環節加強科技投入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糧庫內安裝氣體
傳感器實時檢測倉內氣體的濃度;安裝磷化氫氣體傳感器,可以在熏蒸期間實時檢測磷化氫氣體的濃度;安裝氧氣傳感器可以實時檢測倉內氧氣濃度,為低溫低氧儲藏提供依據;安裝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糧庫內溫度濕度等。
此外,在糧庫內安裝
監控系統,通過遠程實時監控,可以24小時查看糧庫倉內、倉外實況,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對比,可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真正實現糧食‘看得見、管得住’,實現科技儲糧、綠色儲糧。
據了解,目前,我國糧庫科技儲糧覆蓋率已達到98%以上,質量達標率、宜存率穩定在95%以上,可確保儲存的糧食綠色、保鮮、營養。
糧食安全是國之根本,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居于前位。在保障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先進檢測和存儲技術,減少糧食在存儲環節的損失,讓中國人的飯碗在科技的支撐下端的更穩、更牢。
國內某儀器廠商在糧食安全檢測領域擁有豐富的產品種類。從糧食檢測前處理到糧食重金屬檢測、農藥殘留檢測、真菌毒素檢測以及農田土壤檢測糧食檢測產品種類齊全;再從用于現場快速檢測到實驗室精準測試糧食檢測產品豐富,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