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消費升級,國民對大米的要求正在從“要吃飽”到“要吃好”。為了減少大米過度加工帶來的營養成分的損失,也為了減少浪費,積極響應當下節糧減損號召,減少稻米資源浪費、降低電力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近日,由中國糧油學會立項的《大米適度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并于2021年1月12日之前截止。
大米是我國2/3以上人口的口糧,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糧食品種之一,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有9.1億人以大米為主食,稻谷口糧年消費2388億斤。然而,由于一直以來市場對大米精、白、亮就是好大米的錯誤認知,致使不少企業迎合市場需要采用精加工,過度加工去反復拋光和碾磨大米,達到大米精、白、亮的效果。
筆者了解到,拋光是傳統大米過度加工的關鍵工序之一。拋光一方面能夠去除米粒表面的糠粉,適當的拋光能使米粒表面淀粉膠質化,使大米有光澤。另一方面為了便于大米存儲。拋光后的大米去除了米糠,不易變質,有利于在倉儲、運輸、商業流通等各環節中避免大米發霉,但是營養損失非常大,造成非常大的浪費。
毫無疑問,目前大米市場存在著片面追求外觀品質、加工精度控制手段落后、過度加工導致營養流失、能耗高以及大米產品安全等突出問題。為了迎合當下糧油加工業節糧減損工作,減少糧油加工環節的損失浪費,以及適度加工提高出品率,更大程度保留糧食中的營養成分,日前行業協會、單位編制了《大米適度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
據了解,由中國糧油學會提出立項,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工業大學、國糧武漢科學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編制的《大米適度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為了保證團體標準的科學性、實用性,現公開征求意見。請有關單位及專家提出寶貴意見或建議,并于2021年1月12日之前截止。
《大米適度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主要適用于以稻谷、糙米或半成品大米為原料生產成品大米的大米生產加工企業。并且注意的是,大米加工企業的生產管理除應符合本規程外,還應執行國家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筆者了解到,該團體標準明確規定了大米適度加工工藝與要求以及包裝和貯運等方面的內容。
從加工工藝與要求來看,《大米適度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從礱谷工段、碾米工段、白米整理工段、副產品整理4個方面進行相關工藝要求。其中,在礱谷工段規定礱谷(脫殼)、谷殼分離、谷糙分離、糙米精選等工序。而在通過
分離機分離處理過程中,其中谷糙分離機出機凈糙含谷率≤10粒/kg,確保大米干凈、雜物少。
《大米適度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有力地引導和規范大米行業生產加工,提高大米產品出品率、產品營養價值和稻谷資源利用率,對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提高大米產品品質,改善全國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中國,提高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