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的升級,人們對于水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水產品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水產品保鮮期短、易腐敗的特性,給商家及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困擾。為此,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對擴大水產品市場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根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顯示,2019年中國水產品市場總產量6511萬噸,總消費水產品6711萬噸,其中損耗約為1055萬噸。報告指出,隨著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水產品流通渠道不斷拓展,并帶動消費增長。同時,展望期內,中國水產品產量預計2029年將達到6971萬噸,年均增長0.7%。水產品消費增長略高于產量增長,預計2029年達到7232萬噸,年均增長0.9%,其中食用消費年均增長1.1%,加工消費年均增長1.3%。
傳統的水產銷售模式由漁民、批發市場及銷售門店組成,但漁業原始、分散的狀態,導致此種模式缺乏靈活性,效率低下,無法貫徹長遠的發展目標,更無法實現將區域內的特色水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的天然資源優勢。此外,水產品易腐爛變質,對產品的質量、營養價值都會產生影響。水產品若要遠銷,就需要盡可能地壓縮周期,同時配備先進的貯藏條件和加工技術。因此,冷鏈物流便成為了水產品流入市場的主要方式。
近年來,冷鏈物流的發展更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如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運輸“斷鏈”,導致水產品市場供需失衡,水產品加工銷售及冷鏈物流行業都受到了較大影響,國家有關部委頻頻部署,要求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助力“菜籃子”穩產保供,支持水產冷鏈行業穩定發展。
此外,《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不約而同的出臺政策支持促進冷鏈行業發展、完善冷鏈物流設備、加快構建全程冷鏈物流體系。
【閱讀全文】 但冷鏈物流體系運輸成本高,資金回籠周期較長,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大部分投資者并不會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冷鏈物流體系中,致使整個冷藏冷鏈設備落后。此外,在運輸的過程中,移動設備的制冷效果很難一直保持穩定,外部環境的變化、車廂溫度的控制以及司機的駕駛狀態,都會影響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變質。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冷鏈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冷鏈運輸中的環境實時監測技術也愈發完善。近年來,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使水產品流通渠道不斷拓展,也為行業注入了活力。車廂監測由一開始的人工采集或射頻識別技術轉換為將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和無線射頻技術相融合,解決了水產品在物流中遇到的問題。此外,物流體系逐漸成熟,大部分電商的冷鏈物流的落點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與互聯網技術的銜接更好的實現了智能全程冷鏈的管理系統。
綜上所述,我國水產品冷鏈物流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市場機遇,前景不可限量。加強水產品冷鏈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新的冷鏈體系迫在眉睫。
我要評論